維基百科:關注度 (事件)
![]() |
![]() | 本頁簡而言之:如果一次事件曾在一段時期內,在國家或國際範圍內,被多方可靠來源加以顯著且非例行的報道,我們便可假定該事件具備關注度。 |
關注度 |
---|
專題指引 |
指引草案 |
參考 |
本文旨在詳細規範事件的優先關注度指引。此處所指事件,是指現今或過去曾經發生的真實事件,亦即突發新聞。
在維基百科中,編者透過關注度來測試某個主題是否可以建立自己的條目。條目主題應有關注度,或者「值得關注」——重要的、有趣的或不尋常,以至於值得被注意或記錄[1]。關注度並非被忽略,僅在此時為較次要的。
收錄標準[編輯]
維基百科不是印刷品,這意味着我們對主題的數量和內容的長度沒有任何限制。然而,維基百科也不是不經篩選的信息收集處,更不是新聞機構:維基新聞才是記錄當前新聞事件的場所。要衡量一次事件是否具有這樣的資格,應該看它是否具有持久的歷史意義,及是否受到了廣泛報道(在國家或國際範圍產生影響則更受青睞)。
編者應注意新近主義,這是一種高估近期事物在未來幾年重要性的趨勢。許多受到新聞報道的事件,其並未具備歷史性或持久性的重要度。諸如新聞價值等新聞機構用於評判內容的標準,並不適用於作為百科全書的維基百科。一次暴力犯罪,某人的意外身故,或其他媒體炒作事件也許值得記者和新聞編輯的注意,但不意味着它們滿足一篇維基百科條目所必需的關注度。
在評估事件時,編者應考慮事件的多個方面及其報道程度:影響、深度、持續性、地理範圍、報道的多方性和可靠性,以及是否為例行報道。這些要素將在下文詳細描述。
事件[編輯]
持續影響[編輯]
- 如果某個事件對某些影響深遠的主題具有前導或觸發的作用,那麼它經常是具有關注度的。
如果某個事件對某些影響深遠的主題具有前導或觸發的作用,那麼它經常是具有關注度的。這可能包括對社會和法律的觀點及行為產生影響的事件。例如,亞當·沃爾什謀殺案最終導致了《亞當·沃爾什兒童保護及安全法》的產生等。
若事件的長期影響性可供查證,即便該事件並沒有嚴格地滿足其他標準,也可能具有關注度。持續影響事態發展的事件可能會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因此這些事件應當自動允許收錄於維基百科上。例如引發大面積災害的自然災難:自然災難往往與後續的重建計劃、人口遷徙有關,甚至有可能影響未來的選舉結果。如颶風卡特里娜或汶川大地震,就滿足了這些關注度標準。而一場小型地震,或是一場小風暴,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極其微小的,可能不具有關注度。
判斷一個事件是否具有持續影響效應,可能需要花費數週甚至是數月的時間;然而這並不意味着新近發生的事件若無法證明其持續效應就表示它並不具有關注度。
地理範圍[編輯]
- 具有關注度的事件往往對一個地區、國家或廣泛的社會群體造成過重大影響。
對某地造成了影響的事件,若只有受直接影響地區的媒體報道,則不構成關注度的充分條件。如果某事件的報道覆蓋了多個地區或國家,很有可能表明事件具有關注度,但也並非必然。相比之下,若能證明事件對世界範圍的某區域或某廣泛的社會群體造成了長期影響,則可認為這一事件具有成為獨立條目的足夠關注度。
報道[編輯]
報道的深度[編輯]
- 得到顯著或深入的報道,是事件具有關注度的必要條件。
通用指引要求報道中對主題的提及必須顯著而非隨意。深度報道會給出對事件來龍去脈的分析,這樣的長篇文章通常會出現在一些主要的新聞雜誌(如《時代》雜誌、《新聞周刊》、《經濟學人》或《南方周末》等)以及電視新聞專業節目(如美國的《60 Minutes》或《CNN Presents》,英國的《Newsnight》)中。缺少與主題相關內容或背景信息的報道,通常也被視作例行報道。[2]一些編輯認為敘事性的新聞報道是第一手(即一次文獻)而非第二手來源(即二次文獻)。
媒體有時會報道一些與其他廣泛報道事件類似(或相反,或可成對比)的事件。編者不應藉助此類來源去判斷某次新事件的關注度,因為此類來源的主要目的是去強調舊事件或強調此類事件的普遍性。
報道的持續性[編輯]
儘管關注度不是一時的意味着關注度的確定並不需要不斷出現的報道,但報道的持續性,仍是判斷一次事件具有短暫意義還是長期意義的重要指標:短期內新聞報道的突然增多並不能讓事件自動具有關注度。如果和事件相關的媒體報道僅出現在事件發生之中或剛結束之時,而缺少進一步的分析或討論,則該次事件有可能不適合成為一篇百科全書條目。然而,在事件發生之後不久,要確定這一點是十分困難甚至辦不到的,因為編者無法知曉事件是否還會受到進一步的報道。因此,近期發生的事件在本質上是不具備關注度的。
如果在初始報道結束後,一次事件還能被多個來源作為案例分析所引用,則可能意味着該次事件具有長期意義。
多方來源[編輯]
- 國家級或國際級的報道通常能有力地說明事件受關注的程度。廣泛的報道能展現出事件的意義,但鏡像來源、跟隨其他來源的來源或受其他來源集中控制的來源,通常會被忽略不計。
維基百科的通用關注度指引建議通過多方來源來確立主題的關注度,而不是通過對單一來源的多處引用來確立。[3]由單一報紙或新聞頻道發表的一系列新聞報道,並不能構成創立一篇條目的充分依據。
受集中控制或影響的媒體,通常會被視為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喉舌;因此它們對某次事件的報道會被歸併為單一報道,哪怕這個地區或國家還有其他的喉舌。相似地,如果新聞出版者複述了(通常是逐字的)一篇故事或新聞稿,或當記者將他們的信息來源建立在重複其他新聞報道的基礎上時(例如,「據美聯社的報道……」),在確定關注度時應同樣被視為單一來源。派生報道以及受集中控制的報道不能用於互相驗證,僅僅重複原有內容的報道也不能成為證明事件具有其意義的良好依據。
其他條件[編輯]
例行報道[編輯]
按照維基百科方針,對公告、體育運動等主題的例行新聞報道以及各種小報新聞,都不足以確立一篇獨立條目。對於預先規劃好日程的事件,事先準備好的報道亦應被視作例行報道,特別當事件的參與者也在宣傳推廣這些報道時。[4]婚禮公告、訃告、犯罪記錄以及其他會被自動認為具有新聞價值的事項,對它們的報道都應被視為例行報道。對於體育比賽、電影首映和新聞發佈會等例行事件,應儘量將其作為其他條目的一部分,而不是作為獨立條目記載。平凡、普通的事件,亦即並不引人注意的日常事務,很可能是不具備關注度的。本規則特別適合於那些簡短的,通常輕鬆有趣的故事(例如熊瞎子撞樹,或者當地居民抽中了大獎等),它們一般會出現在報紙的最後幾頁裏或新聞播報的尾聲中(如「在節目的最後,讓我們來欣賞一則有趣的故事」一類)。
煽情主義[編輯]
小報新聞或黃色新聞通常無法為一篇百科全書條目提供堅實的基礎,因為煽情報道和小道消息都缺乏對事實的驗證。按照方針,維基百科不是小道消息或緋聞的收集處。即便是受人尊重的媒體,24小時新聞周期以及其他壓力也會迫使新聞機構生產出缺少事實驗證的信息娛樂和抄聞內容,而且新聞機構往往也會參與「新聞饑荒期」的無聊報道。在評估關注度時,一些編輯可能會考慮到媒體所表現出的偏見,例如失蹤白人婦女綜合徵。
犯罪行為[編輯]
有關犯罪行為的條目[5],特別是屬於「突發新聞」這一範疇的條目,通常會被提交存廢討論。與其他事件一樣,來自可靠來源的媒體報道可以確立一次犯罪行為的關注度。
如果某次疑似失蹤事件的關注度可被確立,且當地執法機構認為失蹤是由犯罪行為導致時,即使嫌犯此後未被起訴,亦或之後該起案件被證實並不成立,關注度仍然成立;因為案件發生與否,已經不會影響到主題的關注度了。(例如新娘離家出走案)。
因一次事件知名的參與者[編輯]
只與一次事件有關聯的人物或群體,通常都不應為他們撰寫傳記類條目。如果事件具有足夠的關注度,則應該考慮誌事而不誌人的做法。
突發新聞[編輯]
如果一次事件仍然在被媒體大量廣泛地報道,編者可以在條目中放置{{Current}}模板以提醒讀者條目還將會被修改。
在事件的意義明確之前,拒絕為突發新聞事件撰寫條目的做法是明智的,因為早期報道往往會缺少有關的觀點,並可能帶有事實性的錯誤。撰寫和突發新聞相關的條目可能會導致新近主義,然而維基百科不是占卜師。在事件發生的早期,我們建議編者只在相關主題的現有條目中為事件撰寫一個章節,當報道的數量和質量能夠支持該事件的獨立關注度時,再將其分離為一篇獨立的條目。
許多關於事件的條目,在創建之處都僅僅是「預期」其主題將具備關注度。在報道的持續時間和事件的長期影響都不能確定前,創建者就預期這個近期事件的條目將在未來滿足收錄指引。例如,英語維基百科的2009年6月22日華盛頓地鐵列車相撞事故創建於事故發生後的第60分鐘,當時營救行動仍在繼續中,調查才剛剛起步,而最終死亡人數則不得而知。
對關注度的預期有可能不正確。許多事件起初被媒體視為當天的頭條,但迅即銷聲匿跡。例如,媒體在2009年1月報道了一位計劃前往華盛頓暗殺小布殊的男子,結果幾天後,後續的報道稱這個人根本沒有這樣的計劃,於是這次事件頂多也就算是一次例行的逮捕。然而,被廣泛報道的重大突發或前所未有的事件,如汶川大地震、貝娜齊爾·布托遇刺案或米高·傑克遜之死等,在事件發生當天創建後,幾乎肯定會被共識保留。
有關突發新聞事件的條目,特別當它們是參與者的傳記時,通常會被迅速提交存廢討論。由於維基百科不設最後期限,我們建議將此類討論推遲數日,直到時間令其關注度浮出水面後再行討論,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存廢爭議。除了刪除外,還可以通過合併或重寫的做法來滿足方針要求,例如將一篇志人的條目改寫為志事的條目。此外,我們還可以將條目移動到創建者的用戶名字空間下,等待事態明了後再行定奪。
維基新聞[編輯]
我們鼓勵編者在維基新聞而不是維基百科上發表有關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
將條目移動到維基新聞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因為維基新聞採用了和CC-BY-SA不兼容的CC-BY版權協議;不過,可以根據原始來源在維基新聞另外創作一篇新聞,並在維基百科建立軟重定向。反過來,因為CC-BY協議可以移植為CC-BY-SA協議,因此我們可以不受限制地將維基新聞的內容併入維基百科。
刪除的替代方案[編輯]
如果事件的關注度尚不明了,但事件主要與特定的個人、公司或組織有關,或可被作為更寬泛主題的一部分時,在已存在的條目中描述該場事件可能是更好的做法。需要注意不要給予事件不合理的比重,或違反我們關於生者傳記的方針。
如若可以合併到的對象條目尚不存在,編者可以改寫原有條目,令其敘述的內容涵蓋其他關聯或類似的事件。
參見[編輯]
- Category:事件,可參考此分類以了解社群接受哪類型有關事件的條目。
- Wikipedia:存廢討論應避免的理由
腳註[編輯]
- ^ Encarta dictionary definition Retrieved 13 March 2008
- ^ Cho, Jaeho; Michael P. Boyle, Heejo Keum, Mark D. Shevy, Douglas M. Mcleod, Dhavan V. Shah, Zhongdang Pan. Media, Terrorism, and Emotionality: Emotional Differences in Media Content and Public Reactions to the September 11th Terrorist Attack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September 2003, 47.
- ^ 取自WP:GNG:「如若缺少多方來源,那麼就意味着,更好的做法也許是將特定主題寫入主題更加寬泛的條目中去。單一來源或新聞社消息的再版並不一定能構成多方作品,特別是當其作者採用了相同的事實來源,或者僅僅在重複相同的信息時。特別的,不同刊物在同一地區通過一家新聞通訊社獲取並發表的相同文章不被視為多方作品。」
- ^ Molotch, Harvey; Marilyn Lester. News as Purposive Behavior: On the Strategic Use of Routine Events, Accidents, and Scandal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February 1974, 39: 101–112.
- ^ 「犯罪行為」,是指被確定為犯罪或被有關執法機構視作疑似犯罪的事項。